Jacques
光纤在线总编辑
我知道关于云计算市场有Synergy Research的John Dinsdale
做FTTH的Point Topic
我们致力于用技术创新去竞争,而不是单纯的价格;
我们致力于做高品质的产品,宁愿成本高一点;
我们致力于健康的产业生态,让供应商和客户和我们一起健康成长;
我们致力于为员工创造价值,待员工如家人;
我们致力于为社会创造价值,让全社会从光通信技术进步受益;
我们致力于让地球更美好,让绿色环保生根;
为更好的光纤通信产业,做更好的光纤通信产品,这是光纤在线的苏州宣言。
CFCF是中国光纤连接论坛的首字母缩写,是光连接大会的英文简称。CFCF意味着光纤连接是未来,光纤连接创造财富多层意义。
CFCF2015年创办于浙江宁波慈溪,先后在宁波,清远,南京和苏州举办。
Scale Up 即Scale vertically,纵向扩展,向上扩展,垂直扩展。通过在节点上增加处理器等运算资源进行升级以获得对应用性能的要求。比如增加更多的CPU、内存和硬盘来扩大系统的能力。
Scale Out 即Scale horizontally,横向扩展,向外扩展,指企业可以根据需求增加不同的服务器应用,依靠多部服务器协同运算,借负载平衡及容错等功能来提高运算能力及可靠度。
很好的问题,镜片是光学产品和外界进行交往的门户,有时候也不一定是镜片,比如光连接器里的插芯。因为光信号需要从这个接口进入光电系统,所以一旦这个接口脏了,自然会影响系统的性能,所以说一直需要维护保护这个接口不脏。举个例子,光伏发电,不算光学仪器,也是光电产品,其发电的光伏板也是要维持干净的。
各类光学系统,光电系统,如何保持接口不受环境污染其实是个很大的工艺难题。光纤连接器领域的非接触式光连接器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经给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光通信发展水平已经走到世界前列。光纤通信本身是197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技术,中国从一开始并不落后太多,70年代中国的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纤,光端机等研究都已经起步。1980年代初武汉邮科院就率先实现了8Mbps的光纤传输。进入到90年代之后,随着巨大中华的崛起和八纵八横的建设,无论SDH设备还是光纤网络铺设规模都已经迎头赶上。发展至今,在网络规模,光纤光缆,各类设备和器件的销售规模,中国都已经走到世界前列。
中国当前在光通信发展上的主要短板一个是测试仪表,一个是核心光电芯片,比如EML激光器,DSP芯片等,还有就是在产业生态上,中国厂商普遍赢利水平偏低,厂商间的合作也很少。在引领下一代光通信发展的若干关键新技术上,比如CPO,比如硅光,中国厂商还有不少差距。
光纤直接传电是可能的,当前已经有研究团队实现了几十公里的传能。中国科学家也已经实现利用激光直接给无人机供电。相比于通信应用,光纤传能因为要考虑到高能量对光纤本身和连接器的损伤,还有非线性等问题,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不用,光纤连接器一般并不依赖光纤类型,除非保偏光纤,塑料光纤等特殊光纤。
现有的光纤连接器的结构主要依靠插芯来实现精密对准,和光纤内部结构通常没有直接关系。
海缆是用在海洋环境中的光缆,相比陆地光缆通常芯数比较少,但是要解决防水抗压的难题。跨洋海缆是一段段连接起来的,中间需要有中继设备,中继设备需要供电,所以以往海缆线路通常要依托海岛来实现。随着EDFA掺铒光纤放大器技术的出现,光放大技术的引入让无中继传输距离得以延长,放松了海缆系统设计的一些难度。
海缆的护套如果被海洋生物或者渔船,军舰甚至地震等破坏,当然会影响通信。鱼咬一般不是问题,渔船和地震更多是导致海缆中断的原因。
实时通话的意思是实时在打电话双方之间构建一条信道,可以是有线的,也可以是无线的。从呼叫人到被叫人之间要通过双方的本地接入网,城域网,干线网,国际线路(海缆),要通过各种传输设备,交换设备。国内外通信标准虽然不一样,但是总有办法进行对接,在某个节点把相应的信号转换成对方标准接收的就行。虽然说理论上没有问题,但是互联互通始终是电信行业一个大问题,需要各运营商,设备商协同配合,才能解决。
电子器件的封装广义上是指把元器件打包,密封起来,主要起到保护的作用,也有降低电磁辐射,改善散热的作用等。狭义上,电子器件封装专指半导体芯片的密封。更具体到光器件,无源器件的封装主要是保护光路,而有源器件的封装还要实现管脚引线,透镜耦合等作用。
光通信的意思是通信信号是以光波为传输的载体,包括了光纤通信,激光无线通信等类型,古代的烽火通信和近代以来的海上航行用到的旗语在视距范围内传递信息,也是光通信系统。
至于问题中提到的传感系统里面的光电信号传输,如果有用到光信号进行信息传递,当然也是光通信的范围,只不过整个系统是传感为主。事实上一个系统是光通信,还是光传感,或者其他,还是要看系统完成的主要功能。通信有时候是主要的,有时候只是辅助角色。但是一个趋势就是光连接,或者光通信,正在从大系统走向芯片级的SoC系统,光通信覆盖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多。
传统的电子DAC由于射频延迟、时间抖动和电磁干扰等电子固有限制,只能在能量效率和带宽之间权衡,无法同时提高转化速率与转化精度,无法满足现有信号处理系统大带宽、高精度的需求。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光子技术突破传统方案时钟抖动、电磁干扰的瓶颈从而实现高速、高精度的数模转换器引起许多研究者注意,充分发挥光子技术高速采样时钟、大带宽和无电磁干扰的优势实现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转换,提升通信系统性能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方法。
现有的光学数模转换方案根据数字信号的输入类型分为串行和并行两类。光子串行数模转换方案能够对串行数字信号进行直接的处理转换,系统结构简单,但转换速率相较于能够同时对多个比特位数字信号进行转换的并行方案较低。2001年,日本NTT公司提出一种基于加权延时的光学数模转换方案,是最早的光学串行输入数模方案,多路相同的串行数字信号经过光衰减施加上相应比特权重后,每个通道对应延时一个比特周期后通过干涉仪叠加,采用光判决门提取对应数字信号转换形成的模拟信号。但该方案最大的缺点就是要精准控制每路信号的相位才能实现同波长叠加,并且需要高速光判决门提取信号才能实现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转换。清华大学于2008年提出基于多波长加权脉冲序列的光子数模转换方案,该方案利用色散光纤使加权多波长脉冲串在时域上色散分离并分别调制串行数字信号的不同加权位,调制后的信号经过色散补偿光纤实现调制信号在时域上的加权叠加,利用光电检测器实现光电转换和低通滤波后得到对应的模拟信号。该方案对脉冲周期、光纤色散量等有精确要求,并且转换精度受限于多波长脉冲的重复周期。
ipitek在2003年提出并行转换方案,该方案利用并行电光调制器阵列实现对数字信号的并行处理,后通过光电检测器阵列实现调制信号的非相干叠加。该方案具有转换速率高,易集成的优点,但调制器响应速度和消光比、光电检测器带宽等都会成为系统性能的限制因素。2007年清华大学在ipitek并行方案基础上采用了宽谱光源来降低非相干叠加过程中的干涉噪声。2005年大阪大学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光环镜(nonlinearopticalloopmirror,nolm)的光子数模转换方案。2014年中科院还提出了基于微环谐振器的光子数模转换方案,用高低电压控制微环谐振器谐振波长的移动来实现数字信号的调制。该方案使用多个微环谐振器实现并行数模转换。
干涉是相干波叠加而引起强度重新分布的现象。相干性则表明了相干波光场物理量之间的相关性质以及产生干涉的条件。两光波能够干涉的必要条件是:
(1)频率相同
(2)存在相互平行的偏振分量
(3)具有稳定的相位差
相干光学技术在相干通信,全息显示,生物成像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接入网(Access)、承载网(Bearer)、核心网(Core或者backbone)三部分。 接入网一般是无线接入网(RAN Radio Access Network),主要由基站(Base station)和连接基站的线路组成。不同代的移动通信网络中RAN的结构不同,对光纤的使用也不同。从4G时代开始,光纤大量进入RAN的建设。
RAN也包括几个部分。4G只有前传和回传两部分BBU到RRU和天线是前传,BBU到核心网是回传。 而在5G网络中,接入网被重构为以下3个功能实体:CU(Centralized Unit,集中单元),DU(Distribute Unit,分布单元),AAU(Active Antenna Unit,有源天线单元)。 原来4G的RRU和天线合并成AAU,把BBU分离成CU和DU,DU下沉到AAU处,一个CU可以连接多个DU。AAU连接DU部分称为5G前传(Fronthaul),中传(Middlehaul)指DU连接CU部分,而回传(Backhaul)是CU和核心网之间的通信承载。
80%的同事无法正常上班,休息短则一周,长则十多天,难说没有影响啊
DellOro预测2022年的SASE市场60亿美元,2023年80亿美元,2026年可以达到130亿美元。这个领域的领导者包括Cisco, Fortinet, Palo Alto Networks, Symantec/Broadcom, Versa Networks, VMware ,Zscaler还有微软。
按微软的定义:安全访问服务边缘(通常简称 SASE)是一种安全框架,它将软件定义广域网 (SD-WAN) 和零信任安全解决方案整合到一个融合云交付平台,该平台可将用户、系统、终结点和远程网络安全地连接到应用和资源。
SASE 有 4 个主要特征:
1.标识驱动:
基于用户和设备的标识授予访问权限。
2.云原生:
基础结构解决方案和安全解决方案都是云原生的。
3.支持所有边缘:
保护所有物理、数字和逻辑边缘。
4.全球分布:
无论用户在哪里工作,都会受到保护。
SASE 体系结构的主要目标是以支持数字企业动态安全访问需求的方式提供无缝的用户体验、更优的连接和全面的安全性。SASE 使设备和远程系统能够随时无缝访问应用和资源(无论它们在哪里),而不是将流量返回到传统数据中心或专用网络来进行安全检查。
MEMS的概念最早在1960年代提出来,但是一直到1980年代才真正进入商业化。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想基于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来做MEMS,最好是能做到一片芯片上。MEMS最早的商业应用案例之一是喷墨打印机墨盒上的小喷嘴。每台打印机打印头上的喷嘴包括了一个中空的腔。打印用的墨流到其中,利用微小的电加热器加热,然后通过喷口喷出。这个空腔就是基于同集成电路一样的光刻技术制造的。
1982年,汽车的气囊系统(最早在1950年代推出)也开始利用MEMS技术来检测是否有碰撞发生。最早是模拟器件公司(Analog Devices)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想法,1991年,这家公司开发出用于气囊系统的加速器芯片用于检测突然的车速下降,其中机械和电子部分都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后来他们还开发出用于汽车的全球定位系统的片上陀螺仪。
信息来源
https://ethw.org/MEMS#:~:text=MEMS%20were%20first%20proposed%20in%20the%201960s%2C%20but,connected%20to%20electronic%20circuits%20on%20the%20same%20chip.
光纤的涂覆层包括一次涂覆层和二次涂覆层。去掉二次涂覆层主要采用剥纤钳。由于一次涂覆层与光纤结合得比较牢固,采用机械方法剥离很困难,也容易损坏光纤,所以可用浸透无水酒精和丙酮的纱布(棉球)擦拭的方法。
之所以强调要去掉涂覆层,一个是如果不去掉,可能导致随后的光纤切割困难,甚至损害切割刀,要知道,涂覆层就是起到保护光纤的作用的。另一个原因,涂覆层的化学材料如果去得不干净,可能在随后的熔接过程中带来额外的杂质,影响熔接质量。
米勒钳,原来是美国麻省Springfield的K.Miller tools company开发的剥纤刀,主要用于剥除跳线的外护套,涂覆层等。由于米勒公司最早开发,应用最多,因此常被称为米勒钳。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一类产品,是一种荣誉。
1994年,Miller工具公司被美国电缆工具制造商Ripley收购,成为Ripley旗下品牌。2006年,Ripley进入中国,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如今Ripley在中国的名字叫做瑞普力锟。
随着中国光纤市场的发展,国内许多公司都已经开发出类似米勒钳的产品,但是没有哪家国内公司的品牌至今能胜过米勒钳。
1930年出生于今天的以色列特拉维夫,至今健在。他在从事科学工作前还参加过第一次中东战争。后来他找机会到美国读书,从此一路走上科学道路。1958年,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加入贝尔实验室,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激光器的发明。1964年后他加入加州理工,并一直工作到退休。
光电子学之所以成为一个学科离不开这位Yariv。他当年在贝尔实验室最早也是从事从微波震荡到激光震荡的早期研究,只是没能成为最早产生激光的幸运儿。他对激光领域的贡献主要是在于分布布拉格反馈DFB半导体激光器(当前光通信的主要光源),以及微波和激光的相互作用机理。他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光通信发展贡献巨大。而且,他是最早撰写量子电子和光电子学教材的学者。正因为如此,有时候人们也称他是光电子学科的开创者。
Yariv不仅是大学者,1980年,他还参与共同创立了Ortel公司。这家公司在2000年前后被以近3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朗讯公司。一直以来,在半导体激光器业界,Ortel的高速激光器都号称是做得最好的,因为人们总要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Yariv。
第一,找个好师傅跟你聊几次;第二,看光纤在线采购指南,参加光纤在线活动;第三,来和心公司做培训。
我知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只是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有感而发。无论生活,工作,如果你身边的人都能更成熟一些,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更周到,更深刻,人生是不是能更开心一点呢?
毛主席在他的《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一文中说,正确的思想从实践中的来,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中得来。经过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得来。一个人当然不可能凡事都要实践才得知,所以正确理解毛主席所说的,其实这种实践一方面是自己的,一方面也包括别人的。而别人的这部分学校里,书本上,甚至电影电视戏剧都是实践的来源。但是,并不是看别人多了,听别人多了,就能自然转换成自己的正确思想,这里面还有一个主动吸收判断的过程。而这个吸收判断的能力怎么来,又是一个大问题。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人和人是天生有差别的。革命战争年代,一个村里走出来的年轻人,如果侥幸都活了下来,也未必都能当成将军。真的有些人只适合当马夫,当警卫员,当厨师,他们一辈子革命工作也是做普通工作。妨碍他们上升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可能有运气的因素,另一方面就是认知能力,把握机会的能力,追求成功的意愿。但这些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个引路人可能非常重要。如果这个引路人在一个年轻人成长之初就给了他一些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做事原则,一些处事的基本办法,可能这个人今后走得会更顺利。这个引路人可能是父母,长辈,最初的老师,某些时候也可能是偶像,榜样。
引领朱瑞将军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个领路人后来退出了革命,朱瑞却走到了最后。这又是为什么?一个人的成长,更多依赖是个人的努力。个人努力还得要得法。就是说一路上还得有“贵人”扶持的话成长的更好。
说来说去又扯到别人头上。个人需要做什么呢?可能还是得回到不断学习实践上。一个人在年轻时代如果有机会学习更多,读书更多,尝试更多,可能就会对他或者她今后的成长,今后的待人处事帮助更大。
还有一点,是不是也需要个人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标准,遇事多动脑筋,先努力自己找答案呢?少一点依赖心,进步就能快一点。
这个问题太大了。先回答简单一点的,介绍这个行业市场的,其实还真想不出有什么书,似乎这也不是一个值得用一本书就描述的一个主题。相比之下,更热门的5G,物联网,倒是有一些书来讲。真要了解这个市场,一些券商和研究机构的报告似乎更合适。
如果说到技术,那又似乎有太多的书。现在从职业学校到大学本科,已经有许多版本的光纤通信教材,这些教材大同小异。我的同学,南京工业大学王辉老师那本就是近期出版的光通信教材里很不错的一本。除了大学教材,当年我自己是读赵梓森老师那本人邮版的《光通信》,从全面性来讲是很好的。对于前沿一些光通信技术,余力博士组织翻译的厉鼎毅先生那边《光纤通信》也是很好的选择。
如果更进一步到实践一点的内容,韦乐平先生那本《SDH》应该是包括我在内许多人入门的光网络教材。我的前老板黄章勇组织编写的两卷版<光器件工艺>应该是许多人学习器件工艺的入门教材。至于无源器件,最早的一本是武汉邮电院林学煌老师那本《光无源器件》,不过那本书现在看有点简单,邮科院后来又出了一本面向职业学院的《光有源无源器件制造》也是不错。关于光器件封装,邮科院也有一些入门级的教材可以找找。
当然,这里还要推荐光纤在线的《光通信产品采购指南》。虽然不是教材,但是以其详实性来说,还是值得成为所有光通信人的入门教材。
根据中信证券2022年11月4日的LED市场研报,Mini LED 技术升级降本显著,产业链逐步完善,龙头厂商布局将获业绩增量。直显方面承接小间距升级需求,背光领域在高端中大尺寸市场渗透,全年直显放量快于背光。
背光方面,中尺寸进展快于大尺寸:北美大客户搭载Mini LED背光的产品引领中尺寸渗透率至2%,晶电、隆达等中国台湾厂商有望受益于供应链带来的增长机会,部分中国大陆厂商有望逐步导入。大尺寸主要由韩国客户引领,根据中信证券的产业调研,2021年Mini LED TV出货量约150万台;TCL、华为等也
陆续推出Mini LED背光新品,出货万台量级。2022年以来,Mini LED走向亲民,预计有望促进背光Mini LED产品的持续放量,渗透速度超过直显。预计三星2022年Mini LED TV出货量约150万台。预测至2024年,Mini背光电视/笔电/Pad/车载/电竞显示器的渗透率有望分别达15%/20%/10%/10%/18%。
据Arizton数据,2018年全球Mini LED市场规模仅1000万美元,预计2024年上升至23.22亿美元,对应6年CAGR为147.92%。从产业链环节看,Mini LED技术加成下,上游芯片端指数级增量,芯片尺寸微缩化,倒装设计成主流,中游COB/COG封装环节变动较大。
贝尔把自己标榜为爱因斯坦的忠实追随者,对隐变量理论非常感兴趣。隐变理论和量子力学的争论,本质上是关于“定域性”和“实在性”的问题。
定域性:一定时间内,因果关系只会维持在特定的区域。也就是说没有超光速信号的存在。
实在性:真实事物客观存在,不依赖于观察者。
贝尔不等式是一个非常严密的数学定理,物理中仅仅依赖于定域性和实在性。可是贝尔发现,在量子力学中,当坐标夹角足够小时,量子行为将会突破贝尔不等式。
2022年诺贝尔物理奖的三位得主正是用实验证明了贝尔不等式不能成立,从而验证了量子力学是正确的,而爱因斯坦是错误的。
关于这一问题,还可以参考英文文章
https://spie.org/news/photonics-focus/novdec-2020/what-exactly-is-a-photon?SSO=1
有两篇文章很好回答了这个问题,中文的文章是:
https://page.om.qq.com/page/Obi_goKPJPBaaqxCr3eRxJHQ0
文章里说,故事的起源要从量子力学里面的不确定性和量子纠缠是否存在开始。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隐变量理论,认为量子随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随机,而是存在人类尚未认识到的深层原理。因此他从根本上否认量子纠缠,否认超距作用。
英国人约翰·斯图尔特·贝尔(1928.6.28—1990.10.1)继续研究这一问题。1964年,贝尔发表了名为《论EPR佯谬》的理论,文中以简单清晰却又深邃精炼的证明过程,得到了大名鼎鼎的“贝尔不等式”
The Makeup of an Atom
First, let us talk about the composition of an atom. These tiny particles are made out of a nucleus of protons and neutrons in their center. Around them are smaller ions called electrons that have a negative charge. These electrons are circling the nucleus in predetermined arcs that are still being studied very closely today. The arcs get bigger, of course, as the electrons move farther away from the nucleus. The electrons in an atom are constantly in motion and that not only means that they are circling the nucleus regularly, but it also implies that they are moving to and from different orbits all the time. That is the basis between forming a photon.
Electron Orbitals
An electron moves from one orbit to another either by being energized or by releasing that energy. It has an orbit knows as its natural orbit that it prefers to be in, but it is fairly easy for them to be energized. Adding electrons through a en electric volt is just one way, and this is how light bulbs and LED lights work. When an electron is energized it jumps to a higher orbit, where it will then have the chance to energize other electrons in that orbit and force them to another orbit and so on.
Intriduction to Photons
The way we are able to perceive light is due to the photons that are flying through the air. They originate from the light sources that are very likely to be around you right now and then are reflected off the objects in the room. There are usually billions or more photons zipping through the air at any given time, and they are runn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depending on how they are created. Speaking of that, how are photons made? They are all produced in the same way, which involves the energizing of atoms, which we will go into detail about now.
A Photon is Made
Electrons do not remain in an unnatural orbit for long, though, because they prefer to be in their own orbit. In order to get back they produce a packet of energy, which is a photon. Depending on the amount of energy released, the photon will be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and therefore colors. Sodium atoms, for example, give off yellow photons and therefore yellow lights. Energizing atoms in a ruby crystal, however, creates a red light of a different frequency. This is how a laser is made.
Ref
https://sciencing.com/how-photon-produced-4569145.html
A Photon is Made
Electrons do not remain in an unnatural orbit for long, though, because they prefer to be in their own orbit. In order to get back they produce a packet of energy, which is a photon. Depending on the amount of energy released, the photon will be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and therefore colors. Sodium atoms, for example, give off yellow photons and therefore yellow lights. Energizing atoms in a ruby crystal, however, creates a red light of a different frequency. This is how a laser is made.
Ref
https://sciencing.com/how-photon-produced-4569145.html
光传输设备只是电信设备的一个部分,电信设备还包括了无线网设备,比如大部分面向移动通信的设备,路由交换设备,协议设备等等。理解这个要从通信网的7层协议开始,传输设备基本上只是物理层设备,而路由设备是第三层,许多移动设备可能分层更高。
以上回答并不很准确,只是个大概,你首先要知道一个电信网包括了哪些部分。
和光荟,荟字表示汇聚,荟萃,因光而聚,向光而生,随光而起。
加入和光荟,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获得和光荟平台提供的各种服务。也许不同的企业对服务的理解和需求不同,但是我们在努力让这些服务更有价值。简单一点说,站在和光荟的平台上,企业可以进步更快更好。
会员权益主要体现在通过和光荟的平台获得服务,目前和光荟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企业市场工作,人力资源等方面,也在逐步拓展到企业咨询,产品营销等方面。具体一点,和光荟希望成为企业市场工作全方位的助手,包括广告,会展,活动策划,市场研究等等。为了让和光荟服务更具体化,我们还在努力建设后台的数据库,包括产品,图片,市场数据,技术资料等等。
说OFDR,首先要提OTDR。光时域反射仪(OTDR)打入一连串的光突波进入光纤,因为打入的讯号遇到不同折射率的介质会散射及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光讯号强度会被量测到,并且是时间的函数,因此可以将之转算成光纤的长度。光时域反射仪可以用来量测光纤的长度、衰减,包括光纤的熔接处及转接处皆可量测。在光纤断掉时也可以用来量测中断点。
相比OTDR,OFDR(光频域反射仪)采用了线性扫频窄线宽单纵模激光器用作光源。线性扫频激光器发出光并分送至信号臂和参考臂,信号臂光纤每一位置反射回来的光与参考光产生拍频干涉,由接收到的信号频率大小及强度判断事件发生位置及特征,还能通过光谱的漂移“感知”光纤沿线的应变、温度变化。由于采用了频域分析和相干检测,OFDR有效克服了OTDR空间分辨率与动态范围之间的矛盾,在距离上拥有极高的分辨能力,测量事件的盲区在亚微米级别,可以实现高精度、高灵敏度分布式测量。
端检仪的用处是检查光连接器插芯端面的污染和划痕情况,一般只用看插芯最中间光纤出头的地方就行了,毕竟只有那里才是实现光纤连接的地方。但是从长期可靠性看,更多厂商认为有必要放大检测范围,周边一些划痕和污染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也可能影响连接器质量,所以现在一些对可靠性要求高的连接器厂家都开始使用双倍率端检仪,也就是在普通400倍的之外,再用70倍的放大范围看一下。
按端检仪厂家深圳亿天龙的说法, 常规400X单倍率跳线端检仪,在X,Y方向没有调节的情况下,可视端面范围仅为0.2 mm,200X的也仅仅为0.5mm。如要观察到0.9mm或者边沿区域的缺陷,那还需要另外一台80X或者70X来完成端检,这种费时,费工,费力的操作,用双倍率端检仪可以一步到位解决!
亿天龙的双倍率端检仪,一次插入对焦,即可同时输出大,小两种倍率图像。大倍率观察纤芯端面细节,小倍率可大范围(甚至到边沿)观察插芯端面。主机可触屏切换观察,亦可双屏同步观察,以提高检测效率。
光时域反射计,Optic Time Domain Reflector 用来测量光纤线路中的反射损耗,可以用来确定断点的位置,也用在免缠绕的回损测量系统中。
OTDR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向线路中发射一束光,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大小判断线路是否正常。
光传输系统中,当入射光传输至光器件时,入射光总有部分光被光器件反射回来。其中后向反射光功率与入射光功率的比值就是反射损耗。后向反射光会对光源的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光器件的反射损耗测试就成为必须。
常用的光回波损耗测试方法包括OCWR光连续波反射测试和OTDR光时域反射测试。这两种方法都是IEC61300-3-6建议的方法。前者适合测试小于等于-55dB的反射损耗,但是使用中需要缠绕等办法消除光纤等的反射。后者则可以免缠绕,支持更高测试范围。
如图所示,OCWR法不能区别光纤中的瑞利散射和光器件本身的菲涅尔反射,在多数情况下使用不超过1.5米的测试光纤,一般极限测量值是-70dB。而OTDR法则相比优势明显,不仅可以区别瑞利散射和菲涅尔反射,而且可以让用户自己选择测量某个接头的回波损耗,可以消除测试引入纤的影响,测量范围最大可以到80dB。
不同于OTDR,使用OCWR方法测试,须对光纤尾端进行去反射处理,包括将光纤尾端加工成APC端面,或者采用折射率匹配液,还有就是可以对光纤进行缠绕(缠绕位置应该在标准跳线SJ2靠近标准连接器10cm处),直到回波损耗稳定不变为止(不适合多模光纤,多模光纤需要增加消除高阶模的装置)。
SFP(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小型可插拔)是基于IEEE802.3和SFF-8472规范定义的光模块标准,最高可以支持到4.25Gbps,是此前GBIC(gigabit interface converter 千兆接口转换器)光模块的升级版,尺寸缩小了一半,所以也叫迷你GBIC。
由于SFP光模块的最高速率只有4.25Gbps,所以10G时代到来后,就需要新的标准。SFP+应运而生,它最高可以支持到16Gbps速率。所以SFP+是升级版的SFP,其对应的标准文件是SFF-8431(由存储网络工业协会SNIA定义的标准)。SFP+模块普遍支持的速率是8Gbps光纤通道,10G以太网和OTN的ONU2速率。
国际电联ITU-T关于光传输的系列标准都是以G开头,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G.709 光传输网络的接口标准
直接上图
从ITU-T的网页截图可以看到,这个G是G系列的标准,应该没有其他意思。
传统光通信教材里会说光通信的三个工作波长850nm、1310nm和1550nm。后来随着DWDM和CWDM等的逐步应用,尤其是光纤制作技术的进步,在1310nm和1550nm附近又扩展了很多波长。现在基本上从1260nm到1675nm整个O波段,E波段,S波段,C波段,L波段都可以使用。在短波波长附近,从850nm到950nm也开发了SWDM技术。
所谓的O,C, E, L这些频谱代号是与无线电频谱的定义传统一致,每一段频谱范围都会有个英文字符代表。在光通信里面,O波段 1260nm到1360nm,对应237.9-220.4THz频率。O的来意是Original,英文里面本来的意思,表示光通信最初使用的波长范围。
其他波段
E波段 1360nm到1460nm 对应220.4-205.3THz E代表Extended 扩展的
S波段 1460nm到1530nm对应205.3-195.9THz S代表Short 短的
C波段 1530nm-1565nm 对应195.9-191.6THz C代表Conventional 常规的
L波段 1565nm到1625nm 对应191.6-184.5THz L 代表Long 长
U波段 1625nm-1675nm
使用扩展的C波段,或者C+L波段,可以将原来C波段只能支持96个50GHz间隔的波长的DWDM系统扩展到近200个波长复用,从而大大提升了传输容量。
最大的困难当然来自市场,现在硅光模块的价格优势和性能优势体现的都不明显,经常在市场上竞争不过传统厂商,如果不是在相干等特定领域,还有Intel这样的大公司支持,小硅光公司很难生存,所以才有Rockley光子这样的公司转型去做传感产品。
硅光技术上的困难来自设计方与生产工艺的磨合。传统的CMOS产线不能直接拿来做硅光,要做很多的改造。还有,硅光现在不能做激光器,如何加外部光源以及耦合对准是个挑战,不同公司有不同的方案,也出现了POET这样的提供中间方案的公司。再有就是硅光波导现在的损耗比较大,因此要求光源的功率更高,也带来设计制造的困难。
这要看怎么定义硅光公司。在硅光的产业链上现在有设计公司,有流片公司,也有自己都做的。如果说最大的,很可能要算Intel公司,他们自己有硅光模块销售,有自己的流片产线,设计部门。其他单独做的最大最知名的要算Acacia,他们自己设计,销售,流片是在外面。而单独的硅光流片公司包括台积电,格罗方德等等。在这个领域,还有更多的都是单纯的Fabless设计公司。
在光谱中波长自0.76至400微米以上的一段称为红外线,红外线是不可见光线。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
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近红外线NIR(包括短波红外SWIR,典型0.9-1.7微米,1.7到3微米左右为e-SWIR范围)、中红外线MWIR、远红外线FIR。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2.5-3)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2.5-3)~(25-4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25-40)~l500μm 之间。
图片来源:Edmund光学
NIR和SWIR有时被称为"反射红外线",而MWIR和LWIR有时被称为"热红外线",这是基于黑体辐射曲线的特性。在夜视应用中,短波红外利用反射光成像,而不是热成像,因此效果更好,它所成的像与人眼所看到的非常类似。
e-SWIR频段在高精度激光雷达,时间分辨光谱分析(是依据待测组分的被检测信号衰减特性差异进行选择测定的一种方法),温室气体环境监测,光学断层扫描成像等领域有着广泛需求。但传统InGaAs材料做探测器比较难以支持2微米以上光谱,需要引入GeSn等新材料。
描述数据中心的规模体量,可以用数据中心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机架数量、服务器数量、数据中心市电容量、数据中心能耗指标(标准煤)容量、数据中心IT总功率等等。比如,人们常说的
超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3000个标准机架小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中小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小于3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但是,国际上更普遍的还是用功率单位,KW或者MW。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数据哦公司Digital Realty Trust的CEO Michael Foust就曾经说:“我们的生意就是出租功率。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再按面积来衡量数据中心。”后来被Digital Realty Trust另一家大型批发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DuPont Fabros科技的CEO Hossein Fateh也说过,“1MW就相当于4000台服务器,你最好谈论功率,否则你就不适合在这个行业工作。”
用KW或者MW表征的IT负载的设计容量之所以被用于数据中心的规模指标是因为,IT负载直接和数据中心支持的IT设备相连,也与建造和运营数据中心的成本相关。
从IT负载其实也可以估算到数据中心的机架数或者占地面积。一些经验是:
1平米数据中心对应1KW IT负载(低密度下)或者2KW IT负载(中高密度);
老式的数据中心大约每机架2KW负载,而新式的大约3-5KW每机架,还有更高的;
FMCW调频连续波激光雷达不同于ToF(飞行时间)方案的基于光脉冲在目标物与激光雷达间的飞行时间的测距原理,通过发送和接收连续激光束,把回光和本地光做干涉,并利用混频探测技术来测量发送和接收的频率差异,再通过频率差换算出目标物的距离。和ToF方案相比,FMCW就像无线电中的调频和调幅的对比,具有抗干扰,高信噪比,支持基于多普勒频移的瞬时速度数据探测,兼容OPA(光学相控阵),可以用硅光芯片集成等优点。
一直有人将激光雷达和光模块相对比,第一代的ToF激光雷达是带扫描装置的光模块,而FMCW激光雷达更像是把相干光模块引入激光雷达领域。正因为如此,在这两个圈子里有许多交叉的人才。比如北京大学毕业的微源光子朱晓琪博士,洛微科技的孙笑晨博士(前洛合镭信),一径科技石拓博士(前SiPhotonics)等。
FMCW激光雷达的组成和相干光模块很像:1)线性调频窄线宽激光;2)MZI干涉仪;3)光束扫描机构(这里是OPA);4)平衡光电探测器;5)数字信号处理。其中1、4、5都是相干模块一样的。但是FMCW激光雷达对光源的要求可能比相干光模块里的光源更高,相同的可能都是1550nm波长。朱晓琪关于激光器的要求有一个很好的讲解(https://www.sohu.com/a/465236648_120190954)。另外,由于采用了相干技术,FMCW方案里不再需要昂贵的APD或者SPD,只需要简单的PD就饿可以了。FMCW方案最大的好处还在于可以基于硅光技术实现集成,就如同相干模块里的集成硅光芯片一样,可以将FMCW所需要的分光,调制器,偏振控制,OPA,PD等都集成在一起,未来还可以如同Intel那样实现激光器的集成。从这个角度看,FMCW激光雷达和相干模块非常类似,除了增加OPA的部分。因此现在这个领域也成了硅光研发的前沿。
如果从两个词的英文单词对比就能看得更清楚。光模块对应Transceiver,是将光发光收功能集成到一体的封装形式,更准确说收发一体光模块。其实在光模块发展早期最初是单发单收的光模块,这是和芯片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电芯片不断缩小,光模块就可以越做越小。在收发一体基础上,还出现了Transponder等集成更多功能的光模块。
光纤收发器对应Media Converter,字面意思是媒质转换器,指从电到光的转换。从功能上看其实和光模块很像,但是由于应用场合不同,光纤收发器通常都是应用到小型光网络中,配合以太网交换机,所以在简单的光收光发功能之外还增加了以太网协议转换的一些功能,所以其实是一种小型网络设备(通常内置光模块,以太网芯片,电源)。
理论上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可以直接带光口,插上光模块使用,也就不要再使用光纤收发器去实现光电转换,但是由于应用场合的多样性,光纤收发器的产品生命周期还会很长。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2年3月26日刊文介绍位于俄罗斯欧亚大陆分界线的乌拉尔山附近的彼尔姆边疆区首府彼尔姆市的彼尔姆国立大学光通信研究中心的工作。据该中心主任尼古拉 科斯文采夫介绍,他们的目标是研究出完全国产的光子集成器件,以便在俄罗斯国内进行生产。目前他们已经研发出两种基于InP材料的光模块。
尼古拉 科斯文采夫
这篇报道为外界了解俄罗斯光通信发展透露出一点信息。关于俄罗斯的光通信市场,一家市场咨询公司曾经给出2026年前的市场预测。按他们的数据,每年20多亿美元的市场对于那么大一个国家来说实在不算高。不过,以笔者所知,早些年国内不少光通信公司都在俄罗斯市场有不错的发展,这些年可能由于俄罗斯国内经济困难,光通信的建设放缓了。
俄罗斯一贯拥有第一流的科学人才,在光通信领域也不例外,代表人物当属2017年的美国OSA John Tyndall奖得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EVGENY M. DIANOV教授(1936-2019)。有着俄罗斯光纤技术之父美誉的Dianov教授在1960年从莫斯科州立大学比业后进入苏联科学院的列别捷夫(P.N.Lebedev,1866-1912 光压首次测量者)物理研究院(1960-1983),1966年获得物理和量子学博士,1974年再获物理科学博士。1983年后进入通用物理研究院(1983-2006)。1994年,Dianov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74年,他因钕玻璃激光器获得苏联政府科学奖,1998年又凭红外光纤获得俄罗斯政府奖,2015年因光纤非线性研究获得Vavilov金奖。
EVGENY M. DIANOV教授
俄罗斯科学院光纤研究中心(FORC PAS)从事关于光纤技术的各种基础和应用研究,是俄罗斯这一领域的最主要研究中心,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领先者。该中心1993年由Dianov教授在原通用物理学院光纤系基础上成立,Dianov教授去世后由Sengey L. Semjonov博士接任负责人。FORC如今拥有90名员工,其中50人是科学家或者工程师,29人拥有博士学位。该中心如今占地5800多平方米,拥有一座五层楼,至少2座拉丝塔等完整的光纤研制设备和仪器。多年以来,FORC在光纤的受激拉曼散射,孤子传输,电致声波效应,拉曼光纤激光器和放大器,金属化光纤,各种红外光纤等领域取得领先研究成果。
在FORC下面还有一家市场化运营的机构叫做FORC-光子集团。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产品包括非标准的FBG,以及基于FBG的光传感器及设备,高功率EDFA,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及光源,特种掺杂光纤等。该公司是俄罗斯激光联盟,美国SPIE,OIDA,欧洲EPIC等的成员。
彼尔姆国立大学下面也有一家从事陀螺仪及相关光纤产品的企业叫做PNPPK。该公司拥有光纤拉制,集成光路制造,仪器组装等产线,10000平方米百级千级洁净厂房。PNPPK的历史最初可以追溯到1956年,常年从事航空航海方面的导航系统,从1968年到2000,他们还是俄罗斯最大的电动工具制造厂之一。在该公司基础上,当地还成立了光子企业集群以促进当地的光电产业发展。
美国有OFC,俄罗斯也有自己的“全俄光纤大会”(ARCFO)。最近的一次,2021年的大会在当年10月5日到8日在彼尔姆举办。该会议两年一次。
资料来源:
https://sputniknews.cn/20220325/1040299854.html
http://www.fibopt.ru/eng/
https://www.forc-photonics.ru/en/
http://www.pnppk.ru/en/compa/history
http://www.fibopt.ru/rfo2021/index_e.html
固态激光雷达的领导者和自动驾驶厂商Luminar 3月21日宣布在经过多年合作后收购激光器芯片制造商Freedom光子公司。在激光雷达领域,Luminar以垂直整合核心激光雷达组件而知名。垂直整合为Luminar带来低成本、供应链安全和更好的性能。此前在2017年,Luminar就收购Black Forest Engineering公司,以定制信号处理芯片,并在2021年收购Optogration Inc以获得接收芯片能力。
Luminar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Jason Eichenholz表示:“组件级创新和集成对于我们在性能、成本和持续的汽车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至关重要。通过收购Freedom Photonics,Luminar可以将规模经济提升到全新水平、提高竞争力,并增强未来技术路线图。过去几年,我们一直与Freedom团队密切合作。事实证明,Freedom拥有最好的突破性半导体激光芯片技术,可同时利用功率和光束质量实现远距离真正的高分辨率。”
Freedom Photonics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ilan Mashanovitch表示:“加入 Luminar可使得Freedom Photonics加速实现二极管激光技术大规模商业化。除帮助Luminar扩大其在汽车行业的领导地位外,我们还将继续服务和发展在其他主要市场的客户群。”
相比Luminar,编辑更感兴趣Freedom,到底一家怎样的激光器用在激光雷达上?从Freedom的网站可以看到,Freedom光子位于美国价值Santa Barbara,成立于2005年,其团队以设计和量产半导体激光器,探测器以及光子集成器件而知名。目前厂房面积2000多平方米,自己拥有多个洁净室用于生产和工程。
Freedom的共同创办人,CEO, Milan L. Mashanovitch博士此前是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的教授,科学家,擅长InP器件。CTO Leif A.Johansson博士同样来自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教授,稍微不同的是他还有Agility通信公司(以可调激光器出名,并入Lumentum)的经历。首席商务发展官和董事局主席Danier Renner有着斯坦福大学,Rockwell国际,Ortel, Agility和Aerius光子等公司的经历,擅长高速,模拟,可调激光器等。工程VPGordon B. Morrison博士在Avago, Cyoptics,Apogee光子等工作过,擅长半导体激光器。制造VP Kenneth A. Hay的工作经历包括Infraedvision科技ITC,Raytheon-Amber等公司,擅长光电子封装和材料。研发VP Paul O. Liesher博士之前是劳伦斯Livermore国家实验室的半导体激光器首席工程师,擅长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还在Rose-Hulman科技学院任过教。
刚刚举行的OFC上,Freedom光子也有参展,并展出了衍射限制光束质量的输出功率大与5瓦的aura 1550nm 半导体激光放大器等产品。说是放大器,其实这还应该是激光器产品,是专门面向FSO,传感和激光雷达应用的高功率激光器。而且不仅在1550nm波长,Freedom还有1400nm左右的产品,只不过功率小一些。从该公司的网站看到,他们不仅有高输出功率激光器,还有不同播放范围的可调激光器,22GHz以上高功率PD等产品。
由此可以知道,Freedom光子是一家主打各类高难度的半导体激光器,探测器的光芯片公司,这一方面说明激光雷达等新应用对光芯片有着不同的要求,一方面也意味着光芯片将有着完全不同于以往想象的全新能力。
自打5G建设带来对光模块,光纤的成倍需求,光通信人走到外面都对5G的基站开始感兴趣,感谢这些东西给我们行业带来好生意。那么,该怎么分辨5G基站和以前的4G基站呢?
你能分辨出这些机制哪些是4G哪些是5G吗?
从4G到5G,基站架构上最大的变化是,4G是BBU(基带单元)放在基站机房,通过光纤和RRU(射频拉远单元)连接(也就是所谓的前传),RRU靠近天线,通过馈线相连。5G的结构不再是BBU和RRU,其中原来BBU的功能分为CU(中央单元)和DU(分布单元),他们还是放在基站机房,再通过光纤与AAU(有源天线单元)直接连接(5G前传)。5G里面的AAU相当于4G里面的RRU和无源天线。
做无线通信那帮人大多是无线电工程的背景,喜欢弄出很多协议,很多概念,所以相比光通信,无线通信看起来复杂得多。其实说到底,频谱,功率这些基本的物理概念才是根本。最初的移动通信都是一体化基站,通过电缆馈线将机房的基站射频设备和铁塔上天线连接起来,但是这样做电缆的损耗很大,连带基站本身的功耗很大,散热成了大难题。4G时代,引入MIMO(多入多出)的概念,基站设备的发射端口是原来的4倍甚至8倍,连接到塔顶天线需要的电缆馈线也跟着成本增加。再按传统的思路将低功耗的数字化的基带设备和高功耗的模拟射频设备放在一起,就不方便,于是有了4G里面BBU和RRU的分离,光纤通信第一次在移动通信里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承担将BBU和RRU连接起来的任务。
为什么到了5G时代会出现将RRU和无源天线结合到一起的AAU的概念呢?这是因为移动通信里继续提高带宽能力根本上依靠频宽复用,空间复用等技术。在4G时代MIMO(4发4收,或者8发8收)的基础上,5G演化出Massive MIMO(大规模MIMO,可以是64发64收)的概念,也就是要更多的RRU和更多的天线。由于铁塔公司通常是按挂在铁塔上的设备个数来收费,运营商于是为了省钱,就把多个RRU和多个天线(192个天线单元)集中到一起,于是有了AAU。AAU的概念就像光通信里面的CPO,将交换芯片(天线)和光器件(RRU)尽可能靠在一起,这种类比今后会不会有更多的演变,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5G基站里的天线阵列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怎么分部4G和5G的基站?从直观上看,4G是无源天线+RRU结果,天线通常比较大;5G是单一的AAU结构,通常比较小。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首先,4G时代其实也开始有AAU。一种是那种将RRU放在天线后面的初级松耦合式AAU,另一种是专为特别场景用的只支持一到两个频段2T2R的小型4G AAU,也比较小。而5G的700MHz应用中,天线是独立的,于是出现了把高频AAU和低频天线拼接起来的办法,这种方案就叫做A+P。A代表有源模块,就是其内部需要供电的高频AAU;P代表无源模块,就是包在里面的低频天线。
面向特殊场景的4G AAU
700MHz下的5G A+P模式
最后提一下,5G的基站AAU看起来比较小,这是和5G所使用的频段直接相关的。在天线理论中,天线长度约在波长的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如果5G使用28GHz的频段,其对应波长只有10.7mm。所以一般采用高频频段的5G基站AAU都比4G基站天线小,当然700MHz例外。
资料来源
1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611016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2194185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3817241
你没有收藏任何回答。
该用户还没有关注的问题。